湖北成人教育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预测题及答案(二)

来源:湖北成人教育网 www.hbcrjyw.com     浏览数:992

温馨提示:

下载整套试卷可直接点击附件!

湖北成人教育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预测题及答案(二).docx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的主要观点。了解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即理解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的主要观点。了解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含义。

1(2010年统考试题)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答案】B

2(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答案】错误。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2005年统考试题)

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心理学家是(  )。

A.缪勒

B.赫尔姆霍兹

C.冯特

D.费希纳

【答案】C

4(2003年统考试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冯特和铁钦纳

B.马斯洛和罗杰斯
C.华生和斯金纳

D.詹姆士和杜威

【答案】B

5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答案】A

【评注】

(1)本部分内容涉及范围广,概念较多,复习时只需要了解概念的基本含义。

(2)要记住心理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

考点二:理解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即理解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6(2001年统考试题)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

A.精神活动

B.意识活动

C.反射活动   

D.技能活动

【答案】C

【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要区分反射与反映的差异,反映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普遍特性。

7(2002年统考试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

A.见风流泪
B.谈梅生津

C.睹物思人

D.望而生畏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注意两者的区别。

8(2005年统考试题)

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答案】D

9(2004年统考试题)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答案】枕叶颞叶

【解析】大脑皮层的四个区域的划分及位置要牢记。

10(2007年统考试题)

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是(  )。

A.反射
B.反馈
C.反映  

D.反应

【答案】A

【解析】由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应答性活动叫反射。反射活动总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

1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

A.间脑
B.脊髓

C.延脑
D.中脑

【答案】B

1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答案】D

1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望梅止渴
D.尝梅生津

【答案】B

14辨析题: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答案】错误。

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

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15辨析题: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答案】正确。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尽管它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但它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评注】

(1)这部分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要掌握记忆方法。

(2)两种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意思要理解。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感觉的概念和种类。知觉的概念和种类。

考点二:感觉现象和知觉的基本特征、观察的品质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考点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分析具体的心理现象;运用感知规律。掌握促进直观教学的方法。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感觉的概念和种类。知觉的概念和种类。

1(2003年统考试题)

客观物体的整体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记忆

【答案】B

2(2005年统考试题)

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答案】C

【解析】感觉适应时,通常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能使感受性上升,强刺激的持续作用能使感受性下降。所以答案选C

3(2007年统考试题)

看到一个苹果,它的形状、大小等属性都会在人脑中同时得到反映。这种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联觉

【答案】B

【解析】一般认为,先有感觉,后有知觉。但感觉不会独立存在,一旦主体确定某个事物时,已经是知觉了。

4(2009年统考试题)

知觉与感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是(  )。

A.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C.对事物概括间接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此外,事物的个别属性不会独立存在,一旦确立了这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

5(2010年统考试题)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  )。

A.个别属性

B.整体属性

C.本质属性

D.间接属性

【答案】B

【评注】

(1)本章实际有两个概念,即感觉和知觉,分别从概念、种类和特性来说明。

(2)着重把握概念的基本含义,感觉与知觉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考点二:感觉现象和知觉的基本特征、观察的品质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6(2002年统考试题)

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感受性变化主要指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及感觉的相互作用,要注意每个概念的含义。感觉的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各种不同分析器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现象。

7(2008年统考试题)

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交响乐时,在脑中会产生与此相应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  )。

A.听觉

B.知觉

C.联觉

D.直觉

【答案】C

【解析】几个答案都有字,但意义差别较大。音波作用于听分析器引起听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们都是感觉。而感觉与知觉有较大差别。

8(2005年统考试题)

漫画家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别人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知觉特征是(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D

【解析】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故答案选择D

9(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什么是知觉?知觉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参考答案】(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0(2009年统考试题)

一张白纸,不管它置于白天或晚上,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色。这种知觉特征是(  )。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答案】A

11辨析题: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正确。

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12辨析题: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答案】错误。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评注】

(1)知觉的四个特征要从它们的定义去理解。

(2)要注意知觉的整体性与理解性的区别,加强理解。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考点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分析具体的心理现象;运用感知规律,掌握促进直观教学的方法。

13(2003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参考答案】(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评注】

感觉和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应与实际相联系。

第三章注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特点和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考点二: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特点和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1(2001年统考试题)

熟练地骑车、熟练地织毛衣中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D

2(2009年统考试题)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使用红笔容易引起学生的(  )。

A.随意后注意

B.注意稳定性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答案】D

3(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

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

【答案】错误。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从它具有预定的目的方面看,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从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方面看,它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评注】

(1)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三个种类,要区分它们的含义。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不同版本的书在注意的分类上提法有不同之处,有的书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提法,有的书用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提法,要注意它们的区别。要了解随意后注意与有意后注意是一个意思,随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一个意思。

5(2004年统考试题)

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答案】C

6(2007年统考试题)

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不受这节课饶有兴趣的内容的影响,自觉地做好上第二节课的准备。这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D

7(2008年统考试题)

在考场上,飞进的小鸟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他们仍在奋笔疾书答卷。这体现的注意功能(  )。

A.指向

B.选择

C.保持

D.分配

【答案】C

8(2009年统考试题)

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面状况。这种现象反映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答案】C

【评注】

注意分配的概念与注意转移的概念要明确,注意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特征。这是一种效率方面的特征。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把注意从一种活动对象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对象上去的注意特性。灵活而又正确的转移,是高效率的基础。

9(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参考答案】(1)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刺激物对比的差异大小。

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2)主观因素:

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解析】既然题目要求回答主观和客观因素,就要分别从这两方面回答,而且要点应齐全。

10(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注意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参考答案】(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注意的基本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整合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注意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及功能。此题的注意的含义也就是教材中注意的定义,此外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容易被忽略。

考点二: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1(2001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举例说明注意种类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1)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应有利于注意集中,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应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应该难易适度,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削弱注意力;教学速度应适宜。

【评注】

(1)此题分三个大要点,每个大要点里又有若干个小要点,因此要点要齐全。此题实际考查注意的三个种类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要联系实际。

(2)本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只集中在某一点上作过多说明,因此得分不高。

第四章记忆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记忆概述,包括记忆的定义、过程及分类。具体分析记忆的三个信息加工阶段及其特征。

考点二: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及遗忘的原因。

考点三:记忆的品质及记忆方法,能够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记忆概述,包括记忆的定义、过程及分类。具体分析记忆的三个信息加工阶段及其特征。

1(2003年统考试题)

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

【答案】C

【解析】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根据题意应选择C

【错误防范】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而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

2(2004年统考试题)

对人名、地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

A.内隐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答案】D

3(2010年统考试题)

当你在电视广告中看到某演员时,能确认他曾饰演过的角色。这种现象属于(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C

【评注】

(1)要清楚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三个过程,再认和回忆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表现方式。

(2)要了解不同记忆形式的含义。

4(2004年统考试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所包含的组块数是(  )。

A410
B57
C59
D79

【答案】C

5(2008年统考试题)

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参考答案】(1)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长时记忆保持时间长。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3)短时记忆的信息容易受到干扰而遗忘,长时记忆的信息因受到抑制而使信息提取困难。

(4)短时记忆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6(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1分钟;

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信息容易受干扰,新信息的进入会使原有信息很快遗忘;

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评注】

(1)要把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的特点结合起来理解。应从时间长短、容量大小和编码形式来记忆。

(2)了解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应从保持量、容量、信息干扰及编码去分析。

(3)考试经常出现短时记忆的容量这个概念,即59组块,也就是7+2组块,这点需要注意。

考点二: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及遗忘的原因。

7(2001年统考试题)

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答案】A

8(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参考答案】(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易遗忘,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解析】此题共有五个要点,分别从复习、记忆类型、遗忘进程、抑制类型及影响因素加以说明。

许多人答此题时只答出了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9(2003年统考试题)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  )。

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答案】D

10(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参考答案】(1)记忆材料的性质。

(2)记忆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解析】本题从记忆材料的性质、数量、位置及自身的学习程度四方面说明。本题要注意遗忘进程与遗忘规律的差异。

【评注】

近些年,有关遗忘的考题出现的概率比较大,要重点掌握。

考点三:记忆的品质及记忆方法,能够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11(2006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

【参考答案】(1)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2)联系实际论述。

12(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如何根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参考答案】(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3(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评注】

(1)有的考生把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混淆,应注意区分。

(2)答此类题要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既可逐条联系,也可综合联系。

第五章思维和想象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思维的概念、特征、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想象的概念、种类。

考点二:理解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想象的基本功能。

考点三: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运用想象规律,指导教学。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思维的概念、特征、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想象的概念、种类。

1(2005年统考试题)

从目标发出,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种类是(  )。

A.发散思维

B.创造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

【解析】发散思维是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是寻求唯一答案的思维过程。

2(2006年统考试题)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与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

A.常规性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思维的分类,一是要注意思维分类的维度,二是注意每个概念的含义。

3(2007年统考试题)

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形象。这种心理过程(  )。

A.记忆表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C

4(2008年统考试题)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它属于(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B

5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

A.抽象

B.概括

C.分析

D.综合

【答案】B

6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答案】B

8会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哪种机制的影响?(  )

A.变式

B.定式

C.正迁移

D.负迁移

【答案】C

9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答案】A

【评注】

(1)本章概念较多,要注意掌握概念的含义。本章是从思维的概念、过程、形式、应用(问题解决)及培养等方面逐步展开的。

(2)对思维的类型和想象的种类要注意举一反三,多联系实际。

考点二:理解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想象的基本功能。

10(2001年统考试题)

鲁班发明锯子是借助于(  )。

A.定式

B.变式

C.问题解决

D.原型启发

【答案】D

【解析】原型启发是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它是通过联想,在原型与课题之间找到相似点来促进问题解决的。注意区分原型与原型启发的不同。原型启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原型则是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11(2002年统考试题)

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表象的概念,但表象、想象及后象三个概念容易混淆。表象与想象的主要区别看形象是否是“新”,表象是过去的形象,而想象则是对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

12(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参考答案】(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

13(2008年统考试题)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A

【解析】一般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但以发散思维为主。

14(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参考答案】(1)提出(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明确)问题:从笼统和混乱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或者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

15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哪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

【解析】可以举一反三,要抓住每个阶段的关键意思。

16辨析题: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答案】错误。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评注】

这部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要注意要点的把握。

考点三: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运用想象规律。指导教学。

17(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重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与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

(4)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8(2002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参考答案】(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5)结合教育学实际举例,并能联系上述要点阐述。

19(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参考答案】(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运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20(2005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参考答案】(1)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想象,需要做到四个方面: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2)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21(2007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

22(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参考答案】(1)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有机统一。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3)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常有灵感出现。

(4)创造性思维过程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5)创造性思维过程表现为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23论述题: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评注】

(1)根据考试大纲,这部分的考题较多,因此要认真准备。

(2)论述题的答题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阐明观点,即答题的要点;二是解释说明,即对要点进一步深入解释;三是举例分析。

(3)应把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区分开,特别是把创造性思维的特”与“思维品质的特征”区分开。

第六章情绪和意志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考点二:意志与认识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考点三: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意志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锻炼与培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2001年统考试题)

满意与不满意是情绪、情感的哪种两极性表现?(  )

A.肯定与否定

B.增力与减力

C.激动与平静

D.紧张与轻松

【答案】A

【解析】四个答案都是情绪两极性的表现形式,要了解每个形式的具体内容。

2(2003年统考试题)

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答案】A

【解析】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的、猛烈而时间短的情绪状态。因此答案选择A。心境和激情是情绪的类型,抑郁和焦虑是神经症的类型,两者是有差异的。

3(2004年统考试题)

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答案】D

【解析】激情的定义是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因此答案选择DAB是情绪表现,CD情绪状态。

4(2006年统考试题)

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答案】B

5(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情绪的定义及其功能。

【参考答案】(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功能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适应环境的功能。

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信息传递的功能。

6(2008年统考试题)

成功后的狂喜、失败后的绝望等情绪状态是(  )。

A.应激

B.心境

C.激情
D.热情

【答案】C

7(2008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意志的定义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意志的特征:

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8(2010年统考试题)

情舒畅或者闷闷不乐等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A

【解析】答案ABC是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的分类,注意它们之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差别。

9(常见试题)

情绪、情感是在人的(  )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答案】B

【评注】

(1)情绪和意志是两个重要概念,要注重理解和应用。

(2)要掌握应激、心境、激情三个概念,并区分心境与激情二者的差异。

考点二:意志与认识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0(2001年统考试题)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和(  )。

A.确定目的

B.执行计划

C.制订计划

D.动机斗争

【答案】B

11(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联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对认识有动力作用。

(2)区别:

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情绪、情感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情绪活动才有某些随意性。

情绪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12简答题:简要说明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意志和情绪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面对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意志力加以调节和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评注】

(1)比较两个心理学概念的试题是常见的类型。说明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般从联系和区别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1988年考过气质与性格有哪些区别与联系2002年考过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此外,涉及此类题的还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等。

(2)答这类题一定要把要点答全。

考点三: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意志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锻炼与培养。

13论述题:意志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

【参考答案】(1)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韧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评注】

此类题不难回答,一般按照题目要求分层回答即可,但要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第七章需要与动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需要的概念与类型。动机的概念与类型。

考点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

考点三:能够运用动机理论解释心理现象。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需要的概念与类型。动机的概念与类型。

1(2001年统考试题)

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  )。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目标

【答案】B

2(2006年统考试题)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诱因

【答案】B

3(2007年统考试题)

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  )。

A.需要

B.理想

C.兴趣

D.信念

【答案】A

4(2008年统考试题)

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起源划分,成就、交往、威信、赞誉等属于(  )。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远景性动机

D.近景性动机

【答案】B

5(2010年统考试题)

动机具有引发功能、指向功能和(  )。

A.适应功能

B.信号功能

C.预测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D

6辨析题:动机是由人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

【答案】错误。

动机是由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的诱因相结合而产生的。

【评注】

需要和动机的定义要完全理解。需要和动机的类型要了解含义。

考点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

7(2001年统考试题)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交往需要是(  )。

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个层次的顺序。

8(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参考答案】(1)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难,最佳动机水平低。

(3)作业容易,最佳动机水平高。

【解析】第一个要点是从一般规律上说明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第二要点与第三要点分别从作业难与作业容易两种特殊情况说明动机水平的低与高。有些考生只答第一个要点,而忽略其他两个要点。

9(2003年统考试题)

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目标结构是(  )。

A.个体化型结构

B.对抗型结构

C.合作型结构

D.竞争型结构

【答案】C

【解析】此题较容易,根据题意应选择C,其他三个答案是干扰项。

10(2003年统考试题)

下列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要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答案】A

【解析】通过此题可以举一反三,要清楚归因理论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要素。

11(2004年统考试题)

很少注意外部标准,只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的课堂结构是(  )。

A.个体化型结构

B.合作型结构

C.竞争型结构

D.混合型结构

【答案】A

【解析】答案ABC是成就结构理论的三个目标结构类型。根据三个目标结构类型的定义,选择答案A

12(2007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答案】错误。

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学生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13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答案】C

1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自尊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15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答案】B

16辨析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错误。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评注】

这部分的理论及其应用考试的概率较高,所以,既要理解理论,又要联系实际。

考点三:能够运用动机理论解释心理现象,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17(2004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8(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情绪唤醒水平越高,则学习和工作效率越高。

【答案】错误。

当情绪唤醒水平达到适宜状态时,工作和学习效率最高;当情绪唤醒水平很低时,人就像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没有效率可言;若情绪唤醒水平过高,则会干扰认知操作。

19(2009年统考试题)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  )。

A“U”型曲线关系

B.倒“U”型曲线关系

C.线性关系

D.对数关系

【答案】B

【解析】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水平中等时学习效率较高,过高、过低都不利。许多考生往往把答案A与答案B混淆,应注意区分。

【评注】

(1)能够运用动机理论解释心理现象,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是考试的重点。这类题既可以综合论述,如2004年统考题,也可联系实际分析某个理论,如2005年统考题。

(2)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在考试经常出现,应加强理解。情绪唤醒水平中等效率最高,也可以说动机水平中等效率最高。平时所说的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第八章技能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的概念。技能的特征和类型。

考点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考点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的概念,技能的特征和类型。

1(2001年统考试题)

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

A.特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特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答案】C

2(2002年统考试题)

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答案】C

3(2004年统考试题)

智力技能区别于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是(  )。

A.观念性

B.习得性

C.外显性

D.规则性

【答案】A

【解析】操作技能的特点是物质性、外显性及展开性;智力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隐性及简缩性。根据选项选择答案A

4(2005年统考试题)

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

A.操作技能

B.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

D.智力技能

【答案】D

【错误防范】操作技能与动作技能是同一概念,只是提法不同。

5(2006年统考试题)

体操、游泳、球类等活动涉及的技能类型主要是(  )。

A.认知技能

B.社交技能

C.智力技能

D.动作技能

【答案】D

6(2007年统考试题)

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和动作结构的(  )。

A.展开性

B.简缩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答案】B

7(2008年统考试题)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是(  )。

A.动作技能

B.认知技能

C.运算技能

D.智力技能

【答案】A

8(2010年统考试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作技能特点的是(  )。

A.动作对象的物质性

B.动作进行的外显性

C.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D.动作认知的观念性

【答案】D

9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是(  )。

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练习

D.能力

【答案】A

10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

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答案】A

11通过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是(  )。

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技能

D.思维活动

【答案】B

12辨析题: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及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答案】错误。

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及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评注】

(1)本章主要有三个概念,即技能、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它们有各自的定义及三个特点要理解。

(2)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特点相反,应对应着理解,如物质性——观念性,外显性——内隐性,展开性一简缩性。

考点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3(2003年统考试题)

在智力技能形成的某一阶段,言语成为了智力活动的对象。该阶段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内化

C.操作定向
D.原型定向

【答案】B

14(2004年统考试题)

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C

15(2009年统考试题)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  )。

A.原型分化

B.原型强化

C.原型内化

D.原型泛化

【答案】C

16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  )阶段。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操作练习

【答案】C

17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练习

B.感知

C.活动

D.思维

【答案】A

18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动作

C.原型内化

D.动作定向

【答案】A

【评注】

(1)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要掌握,并且熟悉每个阶段的含义。

(2)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是智力技能的三个阶段,要了解每个阶段的定义和教学

要求,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同样,操作技能的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也要了解。

考点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19(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智力技能培养中分阶段练习的要求。

【参考答案】(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别。

【评注】

此题回答有四个要点,分别从积极性、原型、言语及个别差异来说明。

第九章能力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能力、才能和天才的概念,能力的分类,智力测验的标准及使用。

考点二:智力结构,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智商的测量。

考点三: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条件,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能力、才能和天才的概念。能力的分类,智力测验的标准及使用。

1(2003年统考试题)

下列能力中,属于一般能力的是(  )。

A.音乐能力

B.数学能力

C.操纵能力

D.观察能力

【答案】D

2(2008年统考试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力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意志力

【答案】D

3(2010年统考试题)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  )。

A.人格

B.能力

C.性格

D.气质

【答案】B

【解析】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而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4智力是(  )的综合。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答案】C

【评注】

这部分主要掌握能力和智力的概念。一般能力(即智力)包括许多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及思维力。

考点二:智力结构,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智商的测量。

5(2003年统考试题)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分为(  )。

A.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B.言语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

C.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D.情境智力和经验智力

【答案】C

6(2005年统考试题)

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影响,随着年龄老化有降低趋势的智力种类是(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言语智力

D.人际智力

【答案】A

7(2007年统考试题)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  )。

A.晶体特质和液体特质

B.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C.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D.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答案】D

8(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加德纳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评注】

(1)要掌握主要智力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此题可以举一反三,也就是要了解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例如,流体智力及晶体智力是卡特尔的形态理论;言语智力及人际智力是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之一。

9(2004年统考试题)

王军5岁,测得心理年龄为7岁;张燕7岁,测得心理年龄为9岁。两人智商的比较结果是(  )。

A.王军高

B.张燕高

C.相等

D.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根据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再乘以100,通过计算选择答案A。要注意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的区别。

10(2005年统考试题)

某人智力测验原始分数为95,其年龄组平均分为85,标准差10,此人的离差智商为(  )。

A100

B115

C120

D125

【答案】B

【解析】此题一定要记住智商的公式,即IQ=100+15Z

11(2008年统考试题)

在人口总体中,智商分布基本上呈(  )。

A.正偏态

B.正态

C“U”

D.负偏态

【答案】B

12在全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评注】

(1)智商的概念及智商的计算方法是个难点,注意掌握。同时要清楚智商计算公式的含义。

(2)智商分布规律要清楚。

13(2009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高。

【答案】错误或不准确。

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学习成绩好也可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14(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同步。

【答案】错误。

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比较快,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慢。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则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15简答题: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参考答案】(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评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要从联系和区别两方面说明。

(2)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不是正比关系。同样,智力水平与创造力也不是正比关系。

考点三: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条件,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6(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智力的定义及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1)智力就是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属于智力。

(2)影响因素:

遗传与营养。

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

社会实践。

主观能动性。

17简答题:简要说明能力差异的表现。

【参考答案】能力差异的表现包括:

(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18辨析题: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不存在差异。

【答案】错误。

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差异。根据能力表现的早晚,一般可分为:能力早熟、能力晚熟、一般发展。

【评注】

这部分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差异表现在类型、水平及早晚方面。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十章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人格、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人格的特征,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考点二:气质和人格理论,人格测验,气质和性格的相互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考点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人格、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人格的特征,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1(2001年统考试题)

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动机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答案】D

2(2006年统考试题)

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态度

D.性格

【答案】D

3

辨析题:性格是指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性。

【答案】错误。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人格特性。

【评注】

(1)人格、性格、气质三个概念都是个性心理中的重要概念,要清楚它们各自的定义。

(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但与人格概念不同。

4(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性格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的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解析】本题中性格的基本特征实际就是性格概念的进一步具体化,也就是性格主要表现在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四个方面。每个特征又有许多表现形式。

【错误防范】需注意的是理智特征实际就是认知特征,也就是性格的特征,包括知、情、意及态度四个方面。

5(2009年统考试题)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的人格特点是(  )。

A.功能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独特性

【答案】D

6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  )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答案】A

7(2002年统考试题)

待人直率热情,但较急躁、易冲动,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质类型的含义,应抓住每个类型的主要特点,做到举一反三。在四个类型中,特别要注意多血质与胆汁质的差异。胆汁质具有急躁、易冲动特点,而多血质则具有灵活易变化的特点。

8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D

【评注】

(1)人格的特征、性格的特征、气质特性要注意区分。

(2)人格的特征包括功能性、稳定性、整体性和独特性。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气质特性主要有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内外向性方面。

考点二:气质和人格理论。人格测验。气质和性格的相互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9(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1)区别:

气质受生理因素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因素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2)联系:

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其某种气质类型色彩;性格能掩盖气质,甚至使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10(2006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答案】正确。

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表现为人在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只有类型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因此有优劣之别。

【解析】注意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主要有: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1(2007年统考试题)

高级神经活动强、平衡、不灵活,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C

12(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1)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易冲动,但平息也快。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但情感体验不深。

(3)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注意较稳定且不易转移。

(4)抑郁质:感受性高,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微小事,反应缓慢,体验深刻和持久,但表情很少外露。

【解析】回答主要特征应从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内外向性方面说明。

13辨析题: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

【答案】错误。

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黏液质。

【评注】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题目要求从区别和联系两方面分别回答,而且要内容完整。

(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这个概念经常出现。此题一是要理解两个概念的意思,二是要明确两者的社会性质不同。

(3)有些考生容易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混淆,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按教材中的表格形式对应着记忆比较好。

考点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14(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1)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2)生物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向与难易。

(3)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

(4)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

(5)儿童早期经验:童年幸福或不幸的经验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6)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对人的某些特定行为具有一定解释作用。

【解析】此题先要进行总论,再从其他五个方面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

15(2008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世界观。

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人格特征。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采用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结合教育实践论述。

16(2010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多。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试根据上述观点阐述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这一论断,说明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1)父母的教养态度。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顺从、懦弱等性格特点;在放任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出任性、独立性差、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自立、乐于合作等性格特点。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主要取决于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如果夫妻关系融洽,孩子在家中感到愉快、有安全感,容易形成开朗、活泼等性格特点;如果夫妻关系对立,孩子在家中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则容易形成紧张、焦虑和不安等性格特点。

(3)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性格特征;完整家庭的孩子由于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等性格特点。

(4)父母言行。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会经常模仿父母的言行,因此父母的言论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父母言行一致,孩子容易养成诚实等性格特点;父母言行不一则孩子容易养成说谎等特点。

【解析】家庭因素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之一,主要从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和父母言行几方面论述。

【评注】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这部分考题,或进行综合论述,如2003年考题;或集中某一因素联系实际说明,如2008年考题和2010年考题,所以要全面掌握。

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社会态度的概念、结构,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概念。

考点二:社会态度的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社会印象形成效应,群体规范以及社会影响。

考点三:根据态度改变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社会态度的概念、结构,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概念。

1(2005年统考试题)

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上的相互关系是(  )。

A.人际吸引

B.人际沟通

C.人际关系

D.人际交往

【答案】C

2(2009年统考试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  )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A.外貌

B.相似

C.邻近

D.互补

【答案】B

3(2009年统考试题)

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是(  )。

A.人际吸引

B.人际交往

C.人际关系

D.人际互动

【答案】A

【评注】

要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概念的基本含义。

考点二:社会态度的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社会印象形成效应,群体规范以及社会影晌。

4(2003年统考试题)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实际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影响,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依从

C.顺从

D.服从

【答案】A

5(2007年统考试题)

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就必须将车开到路边停下,这种现象是(  )。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顺从

【答案】C

6(2008年统考试题)

王莹穿的新款服装在学校招来了许多同学异样的目光,第二天她就不再穿这件衣服上学了。这种心理现象是(  )。

A.从众

B.服从

C.遵从

D.依从

【答案】A

7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是(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暗示

【答案】C

【评注】

(1)从众、服从、依从是社会影响的三个方式,要了解每个方式的含义。

(2)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的相应行为。依从介于从众和服从之间。

8(2005年统考试题)

“一俊遮百丑”体现的心理效应类型是(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B

9(2007年统考试题)

“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体现的印象形成效应是(  )。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投射倾向

【答案】D

10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答案】B

11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答案】B

【评注】

(1)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效应较多,容易出选择题,应了解每个效应的含义。

(2)此类题可以举一反三,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2(2004年统考试题)

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这种现象是(  )。

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答案】B

13辨析题: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总能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

【答案】错误。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还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评注】

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是群体心理的两个重要现象,需区别含义及主要特征。

考点三:根据态度改变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4论述题: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参考答案】(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

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

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

【评注】

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本章还没出现过论述题,但还是要注意复习。主要是根据态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分析社会心理及相关行为。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咨询的目标。

考点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考点三: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及考试焦虑。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咨询的目标。

1(2005年统考试题)

心理咨询工作任务的侧重面是(  )。

A.治疗

B.补救和矫正

C.预防和促进

D.外部指导

【答案】C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为(  )。

A.统计分析

B.社会规范

C.主观感受

D.人际关系协调

【答案】D

3辨析题: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答案】错误。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评注】

要明确心理健康的含义、掌握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考点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4(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要说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1)保密性原则。

(2)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

(3)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

(4)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

(5)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5(2003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什么是心理咨询?请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心理咨询是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使来访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寻求摆脱心理困惑的条件和对策,达到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上的一致性,两者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组织上的联系性,两者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心理咨询重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潜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重在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

第二,工作方法和手段不同。心理咨询以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品德课、组织报告会、参观访问等为主要形式。

第三,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心理咨询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第四,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须经过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属于心理学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方向则是政治学和德育。

第五,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心理咨询的效果从心理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则从思想素质的角度来衡量。

【评注】

要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此题是典型的论述概念之间关系的题,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般从联系和区别两方面分别说明。本题有两方面联系,五方面区别。结合教育实践可以集中某一点具体论述,也可以综合分析。解释心理咨询的定义时,应注意它与心理治疗有所不同。

6(2004年统考试题)

强调在真诚、理解的气氛中,依靠动员当事人自身的潜力来治愈其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  )。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矫正疗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人本主义疗法

【答案】D

7(2007年统考试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主义学派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的是(  )。

A.支持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宣泄疗法

D.领悟疗法

【答案】B

8(2010年统考试题)

在心理咨询中,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行为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答案】A

9精神分析法的人性观属于(  )。

A.积极人性观

B.被动人性观

C.消极人性观

D.主动人性观

【答案】C

【评注】

该题主要考查心理咨询理论的人性观。这几个心理咨询理论的人性观比较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要知道积极人性观、被动人性观、消极人性观各属于哪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观点。

10厌恶疗法属于(  )的内容。

A.行为矫正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A

11性格的ABC理论属于(  )的内容。

A.行为矫正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D

12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的治疗方法属于(  )。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矫正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答案】A

【评注】

(1)要了解主要的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要学会举一反三。

(2)要了解各个心理咨询理论的具体方法及相互间的区别。

考点三: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及考试焦虑。

13(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危害?

【参考答案】(1)降低学习效率。

(2)影响考试成绩。

(3)形成焦虑性人格。

【解析】降低学习效率与影响考试成绩是直接的危害,而形成焦虑性人格则是间接的、长久的危害。

14(2008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无论何种程度的焦虑状态对考试都是有害的。

【答案】错误。

面对考试,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无害的;并且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唤起大脑皮质的兴奋、活跃思维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常的分析和判断,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15辨析题:考试焦虑的危害是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

【答案】错误。

考试焦虑除了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外,还会危及学生而形成焦虑人格。

16简答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青少年的自我认识的特点:

第一,对体态容貌的关注。第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同于儿童的主要关心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外部行为。第三,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的发展。第四,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2)青少年的自我体验的特点:

首先,自我体验的丰富性。第二,自我体验的深刻性。第三,自尊感突出。自尊感是自我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一方面,青少年的自尊感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对自尊特别敏感,他们的自尊感容易波动。

(3)青少年的自我调控的特点:

首先,青少年由被动性自我调控向主动性自我调控发展。其次,由自我调控向自我教育发展。

【评注】

近些年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考题主要集中在考试焦虑问题上,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也应掌握。

 


分享到:


武汉成人教育网 黄冈成人教育网 荆州成人教育网 十堰成人教育网 孝感成人教育网 襄阳成人教育网 恩施成人教育网 仙桃成人教育网 神农架成人教育网 黄石成人教育网 荆门成人教育网 鄂州成人教育网 随州成人教育网 咸宁成人教育网 宜昌成人教育网 潜江成人教育网 天门成人教育网